【時事觀點】病急亂投醫,農委會試辦計畫如何完美落地?

Image 3


發佈時間:2023-05-30

針對農委會提出之「臺灣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初步規畫執行區域包括台中、苗栗、南投3縣市中的9個鄉鎮,計畫內容包含區域內「禁止餵養」、「家犬管制」、「社區遊蕩犬誘捕認領養」外,也包含「野犬移除」。

請農委會直面問題,提出更細緻的規劃

台灣之心長期於第一線執行遊蕩犬族群控制計畫,呼籲農委會應衡酌可行性,擬定適當的執行細節、人力,加入科學調查、完善規劃,為野生動物存續與遊蕩動物謀求出路。

我們樂見農委會願意為遊蕩犬貓與野生動物衝突尋求解方,但過於倉促的前置作業,不僅容易失敗,同時也更加激化社會的對立與紛爭。

農委會無視試辦計畫中提到的許多環節,都已有相關法律規定,但卻成效不彰,相信問題的根源不是沒有法源依據,而是如何落實!台灣之心針對試辦計畫統整出一些建議,盼能讓試辦計畫更加完善。

完善數據調查◗ 
#前中後調查及量化評估指標

農委會應針對試辦計畫提出明確的量化評估指標,並委由專業團隊進行計畫前中後的調查,監測野生動物與遊蕩犬的衝突問題是否因為計畫的施行而被有效解決。例如,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的案例是否有明顯減少?遊蕩犬族群數量是否下滑?家犬管制的成效為何?

移除後的收容量能仍屬未知
#846平方公里內的遊蕩犬何去何從

眾所周知公私立收容所已近飽和,農委會則提出欲移除區域內80%之遊蕩犬。

依清華大學顏士清教授的《110-111 年度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哺乳類動物族群與流浪犬現況調查計畫》指出,光是壽山園區範圍內(面積9.28平方公里),犬隻數量即高達400多隻
(而台灣之心於2018~2021於壽山執行犬隻族群控制計畫期間,共累積建置了1200多隻的犬隻資料檔案,其中包含壽山園區內及其周邊地區的狗,期間可能有所移入/移出)

農委會目前劃設之試辦區包含台中、苗栗、南投各三個鄉鎮占地846平方公里,較壽山園區面積將近100倍大。犬隻數量可預期將比壽山多更多。

這麼龐大的犬隻數量,移除後如何收容?收容動物之動物福利如何?農委會不可不慎。台灣之心也呼籲農委會應調查試辦區中遊蕩家犬與浪犬的比例,才能有效估算移除後須具備多少收容量能。

家犬管制量能不足
#法律有規定但是做不到

家犬應絕育、不可疏縱(放養)早已入法,然而台灣之心在動保任務前線仍遭遇許多困難。除了正確的觀念仍未普及外,地方主管機關稽查人力不足(以苗栗縣為例,基層動保人力僅4人,包含稽查與收容業務)、稽查人員要有明確事證(犬隻正值發情、哺乳、懷孕)才能認定犬隻未絕育、開罰行政流程繁瑣等,都一再成為阻礙。

此次農委會提出之試辦計畫,仍未說明如何系統性的執行,在家犬管制仍面臨與現在相同的困境。

試辦區內野犬移除如何執行
#沒有人力團隊與收容空間都是空談

若試辦區域的目標為80%之野犬移除,農委會應提出更完善的調查,唯有知道該區域內的遊蕩犬數量究竟有多少,才能有效評估是否達成目標。另外移除犬隻是否以母犬為優先?可以執行的人力/團隊在哪?是否有足夠的收容空間?都有待農委會說明。

區域內禁止餵養如何落實
#面臨的困境與現時現地相同

台灣之心長期於第一線進行遊蕩犬族群控制工作,執行區域涵蓋全台各地,包含明文禁止餵食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

事實上,無論是明文禁止餵食的地區、或是僅能以廢棄物清理法開罰執法的地區,真正面臨的狀況都是執法量能不足,舉證不易、開罰更不易。

然而無論是大規模絕育,或是農委會擬試辦的生態熱區大規模移除,以台灣之心自身的經驗,建議農委會先與該地區內餵食者取得階段性合作的共識,以誘捕工作為優先,並逐步完成減少餵食及最終禁止餵食等階段。

因餵食者都是最清楚遊蕩犬習性的人,若在計畫一開始即加強檢舉稽查,將導致餵食者轉為地下化,導致捕捉浪犬的工作困難重重。

任意餵食遊蕩犬貓將可能造成犬貓聚集、數量增加,以及環境髒亂等問題;當社區衝突提高,可能出現毒殺、獸鋏等激進手法,對於犬貓的動物福利及野生動物的存續都會造成負面影響。

然而禁止餵食是一個需要循序漸進,持續與每個人溝通對話的社會議題。農委會應該從計劃如何順利執行、區域內如何逐步禁餵、主管機關是否有執行人力(主責單位是動保處還是環保局?還是互踢皮球?)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否則徒法不足以自行,就算畫了試辦計畫的大餅,面臨的困難卻與現況無異,只是徒增對立與紛擾。

在試辦計畫得以執行前,絕育依然至關重要
#雖緩不濟急卻也不可捨棄

在2014-2018年之間,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以移除為主要處理浪犬的方式。依據清華大學顏士清教授的《110-111 年度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哺乳類動物族群與流浪犬現況調查計畫》中指出:「2014 年與 2018 年分別進行的山羌與遊蕩犬族群調查(張學文等 2014b; 2018),發現這段期間山羌的族群量大致持平,估計約193-550隻,但流浪犬的數量大量增加,估計已成長至 406-1014隻。」

2017年,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邀請台灣之心執行為期4年的犬隻族群控制計畫,在此計畫中,我們為398隻母犬及118隻公犬完成絕育,同時與高雄動保處合作,針對162隻送養可能性較高的犬隻進行移除及後續送養。

依據清華大學顏士清教授的調查報告中顯示平均母犬絕育比例已達大約85%。而犬貓絕育(TNVR)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抑制新生犬貓出生。而在該報告中也看到其成效,以下引述報告內容:
相較於張學文等(2018)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區發現100隻新生幼犬紀錄,本計畫總共只發現1隻,顯示TNVR行動在抑制犬隻出生的成效十分顯著。」絕育造成的改變確實只有讓犬隻喪失繁殖能力,犬隻族群隻數雖然沒有明顯下降,但也沒有明顯上升。新生幼犬數量大幅下降,確實已是令人振奮的消息。

但根據我們過往的經驗,像壽山國家自然公園這樣犬隻數量已經嚴重到發生與野生動物衝突、甚至人犬衝突的地方,在此時引進犬隻絕育作為解決方式,已經緩不濟急,但仍是不可捨棄的步驟。

而衡酌大規模移除與大規模絕育,各有其優缺點(而有效的前提都是高強度、大規模的執行):

 ▷區域內大規模移除:
可以立即減少當地犬隻族群,減量效率高,但後續需要足夠的收容空間;且若強度不足就完全失去效果,因為既存犬隻依然具有繁殖能力,可以把數量生回來。

 ▷區域內大規模絕育:
在沒有足夠的收容空間下,仍然可以執行的因應方式。大規模執行可以馬上抑制族群增長,但若要看到犬隻族群明顯下降,需要較長的時間。

遊蕩犬貓議題相當複雜,不適宜用一種解法就完全套用。實務上應考量現有資源及施作地點去搭配執行。農委會未曾考量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支持此次試辦計畫,對一直以來的困境視而不見,恐淪為紙上談兵,徒增對立。

也呼籲每位關心流浪動物及野生動物的人,嘗試理解不同立場的聲音與擔心。避免散播不實、造假的訊息,造成更深的誤會與對立。

2